查看原文
其他

四手联弹:人大法大刑法双元考研经验帖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0-01


作者按

一、分享者基本情况:

 

刀笔和先生:

     

“巧的是,本人与今年考取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第一名的林书琪(也即下面那位同学)既是西政同窗,又是辩论队队友,更是五年的知心好友。我们曾约定要再聚北京,于是二战路上我们相互扶持,彼此学习,最后竟共摘双元,缘分和努力在此时此刻互相交缠结出果实,令人不禁唏嘘拼搏路上,有一二好友为伴何等重要,又何等幸运。”

 

林七七:

 

“这份经验贴确实来之不易,我们用两年的时候走完的路希望能成为后来者路上的指示牌,这边走不通,这一条小径比较快。我是不幸的,对梦想的偏执并非一帆风顺;我又是极幸的,付出终有收获,一路有好友同行。只希望你们是幸运的,你的迷茫我们曾经已经迷茫过,那么我们在前方的一点微光一点热在你没有萤火的探索之路上亦可暂为明灯。”

 

二、关于刑法和法律:

 

刀笔和先生:

 

“人大有一年有这样一道面试题目:“你认为刑法是什么颜色?”


我想,若是我来回答,大概是冰冷的黑白夹缝里,开出了一朵瘦小、坚韧却五彩斑斓的人性之花。


他们说,刑法黑白分明,是非耸峙,在罪刑法定的真理下罪与非罪的界限水火不容,不容置疑。


可是当我与刑法凝视,却发现他生杀予夺的背后是对生命的谦卑和尊重,无私铁面之下是对人性饱含悲悯的泪水。他一手斩妖除魔,一手普度众生,是以大无情去成就大慈悲。


于是,回看刑法哲史,我甘为贝卡利亚、费尔巴哈、龙勃罗梭、李斯特等一众刑法先贤之马前卒,以刑法之雷霆手段,去探寻刑法之菩萨心肠。


当然,我也愿有更多人的,一同投身这场伟大的事业。”

 

林七七:

 

“所有的法律人都应该多少有些理想主义,我们相信良善,我们信仰法治。法律的滞后性是其本质中无法逃脱的弱点,法律人不能像哲学家一样天马行空完全脱离现实社会建立乌托邦,法律人也无法像经济学家一般通过建模来预测世界发展的方向,但是欣慰的是,法律保留对这个世界说最后一句话的权利。


刑法是研究人性之恶的学科。王尔德有言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我们置身于暗沟,但有人没有忘记仰望星空。) 而我以为,人性和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任何试图进一步理解和改善的努力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最美好的事。


关于刑法,是初心,也是执念。在大学期间,我和罗同学曾经无数次试辩探讨关于死刑,关于犯罪,关于道德和法律,关于法律人有何可为有何不能为。我们的力量很有限,至少可以呐喊,仅凭广发英雄帖,如果你听得到这召唤,有朝一日江湖必能再见。”

 

三、经验贴的希冀:

 

刀笔和先生:

 

“主要是两部分的原因,一是二战考研以来,心中确实积压了大量的感受、体会,不论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都想借此机会宣泄一二,所以经验贴很长一部分都是我“矫揉造作”的呻吟,哈哈。二是经历了两次考研,算上末代司考是三次大的考试,发现一种正确的学习世界观和学习方法论确实能够避免考生们做无用功和走歧途,从而在正确道路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并最终走向成功,放之法考、公务员考试还是其他任何考试皆准

我想和同考上中政刑法的好友一齐努力,将方法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帮助更多的考生成功上岸,实现梦想。”

 

林七七:

 

“这份帖子是我们全心投入的呈现,一为纪念,二为成全。人生需要仪式感,更何况考研之路上同行者前赴后继本应该是有关你我的大事,不敢说感同身受,但至少我们都懂得。考研成功,简而言之不过努力+方法正确,我们鼓励、期待你全力以赴,我们也极其愿意分享自己在上下求索,不断反复尝试而得的经验让你在这一路上脚步铿锵。


我想和同考上人大刑法的好友一并尽力,把曾经的求而不得,辗转反侧转化为最最将心比心的角度分享和指导,在此先感谢给予我们信任和时间的你们。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相信的人不多,只渡有缘人。”

 

一路向北——

从一分之差到法大刑法第一录取

 

作者简介:

林七七,本科西南政法大学;2017年通过末代司考(没能上400,上位大神的神高分实在望而却步);考取2019年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双硕士项目);初试402分,初试刑法方向第一;复试87.7分.

 

前言

三月末,北京的春风还有一丝凌烈的味道。四月是结尾也是起点,2018年考研结果成埃落定。最终,我以初试402分,复试87.7分,刑法方向总成绩第一拟录取,对学校和专业固执的向往和坚持还是让自己走到了想去的地方。在这里,与其说谈二战,我更愿意把这两年作为一整个单位,因为这两年里经历的心路历程和学习能力的成长难以分割开来,而一分之差曾带来的兵荒马乱也使得那一段的时光成为遗失的路途。

 



 

一、关于二战

 

近来又到了调剂期的尾巴,去年的初春开始,自己的心理在短期内产生了很大起伏的变化。从查到分数时的迷迷糊糊、不知道意味着什么,到比对往年复试线、遇到小道消息说过线稳的安心,再到法大的持续热度和高分频出带来的焦虑,我还清晰地记得,出分前两天头皮神经就若有若无跳动。最终得知一分之差时的那种感受是很痛心的,不是那种大山崩于前的天昏地暗,而是那种隐隐之中不知从何处起流淌于全身的挠心。我也考虑过调剂,甚至报考了华东政法的法硕和首都经贸全日制并收到调剂面试机会,但还是一一放弃,因为巨大的心理落差,因为不甘心,更因为了解自己不愿将就的性格会使得调剂之后的学习生活闷闷不乐,从此让人生有了疙瘩。

 

失意时想着理想是很折磨人的事,因为知道:如果接受现实不再挣扎,别人说“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梦想”的话就成为了真实。或许,也只有求而不得之时,你才更能体会自己原来那么想要。二战的念头愈来愈烈,好朋友的无条件支持,家人的全然包容和爱护,再加上同病相怜的好友(罗同学)同路而给予的勇气。在调剂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和两知己跑到了隔壁省份玩了一个星期,说是毕业前的散心之旅,其实更是离开调剂的环境给自己二战的决绝不留后路。

 

对于考虑二战的朋友,我想分享的是:二战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和一战一样,是向着目的地必经的另一条路。使它变得为难的是你的不确定,你的随波逐流,以及还不够想要。同样,二战也不意味着你具有了绝对的优势,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失败以及要怎么抛开压力重新开始。而如果你是第一年考研,那我想要你提前明白这些道理,而不必亲身实践获得二战的直接经验。虽然我感谢走过的这两年,但我更希望用自己的过去换你顺利平坦的一年,那些勇敢和坚强大可不必要。

 

二、中国政法大学考研基本信息和报考情况

 

(一)目标院校难度和报考情况

 

就个人而言,一心学法让自己在选择院校时把法大作为第一目标,虽然它不如综合类院校那么多元,校园也不如南方名校那般恢弘宽敞。但作为中国政法最高学府,它散发出的一种肃穆而内敛气质足以吸引着自己日夜兼程。而且法大的名字也好听呀,法,为大,私以为这是作为法学学子最基本而深刻的觉悟。

 

关于衡量报考的难度,我想纠正一下大家的思维误区,看的绝不是官方公布的录取人数。简单解释来说,一个学校录取5人但报考人数只有10人,和一个学校录取10人报考人数达到100。客观上是哪所比较容易呢?法大的考研难度确实是逐年在提高,特别是在双一流项目评级后,法大和人大成为法学学科唯二的A+院校,在愈演愈烈的考研大潮中难免首当其冲。一般来说,研究生院都不会对外公布全面的报考和录取比的情况,而对于有些数据控同学,我所知道的情况只有去年(2017年12月考研)法大刑法方向的报考人数是八百多人,最终录取则为38人,而今年的比例应该还要更低一些。

 

而录取比只是衡量考研难度的客观方面,毕竟不是说录取比高你就一定能录取。说句不好听的,哪怕10个要9个,你难道能打包票自己绝对不是那个被抛弃的小可怜蛋吗?所以,更重要的事是考核的科目,备考的内容是否更适合自己。我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是先选定学校和专业再去找相关的资料还有历年真题的,这使得你十分被动,因为没有坐标的单个点不具有任何含义,那么在备考一开始就没有方向。我的建议的是决定的时候慎重可以备选几个学校,然后把历年的真题对比着看一看,各个学校在考核科目还有题型上的风格都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法硕考选择题而学硕我极少听说有选择题这一题型的设置)这样虽依旧不能保证你上岸,但至少你做出的选择不盲目。

 

(二)初试科目、题型以及材料

 

除了政治和英语两门公共课,法大初试的科目分为两张卷子“综合卷和专业卷。综合卷是所有法学学硕都要考察的内容,包括法理、宪法、民法、民诉和刑法(试卷的考查顺序即如此),各占30分。至于专业卷刑法方向需要考察的是刑法和刑诉,分别占110分和40分。因此总的来说,选择刑法的考生官方用书有六本书。这两年修法太频繁,官方的教材不断更新版本是很正常的事,但目前需要购买的书目如下(如若出新书直接购买最新版本即可):

 

法理学导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舒国滢

宪法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焦洪昌

民法学(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江平

民事诉讼法(第五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宋朝武

刑法学(第五版)中国政法大学 曲新久

刑事诉讼法(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光中

 

法大学硕考研题型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或者论述。对于综合卷来说题型已经固定,各科名词解释3个,简答题1个,然后论述或者案例1题(这两年法理和刑法都是案例,宪法、民诉和民法是论述)。分值分别为3分、6分、15分。对于专业卷来说,刑法考察名词解释5个,简答3题,案例分析以及论述;刑诉考察简答1题论述1题。个人感觉考试时的题量还是很大的,三个小时不停笔也就差不多刚好勉强能答完。

 

除了前述列明的官方用书还是否需要其他的材料,我认为是肯定的。毕竟考研是择优的考试,研究生期间需要培养的研究生目标是不仅知还要知其所以然,甚至提出应何然,这意味着备考时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最最基本的,也是远远不够的。所有备考法大的学生都紧紧抱着这几本书,那么优势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时可以回答本段的第一个问题,我归结于两点:正确科学的使用指定教材+立足于课本延伸收集材料。

 

(三) 你不知道的事

 

这个模块我想交待的事情,是很多时候哪怕亲自请教亲学长学姐都少有触及的部分,但是至少在我的备考过程中困扰过我,也是在自己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才慢慢懂得。如果你已经多番斟酌,希望我的解答能给你思路;如果在你未来的备考中突然疑惑,希望记得我曾经给过你答案。

 

1.关于公共课压分

 

不同地区的公共课分数是否存在标准的差异?是的!一般来说所谓的旱区(北京/上海)对于公共课的要求更高。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好学校多竞争更激烈,另一方面改卷老师的整体水平也相对更强。但这不影响大家准备,毕竟你的对手和你报考一个地区使用一个标准,因此是公平的不用担心。但若到了调剂阶段,分数上相对就吃亏,当然希望大家都不需要有这重忧虑。其中,北京是旱区中的旱区,我听过新东方考研英语的一节公开课(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唐迟老师),他把某一年考北大和复旦的医学专硕线进行对比(由于他们的专业卷是统考,完全一致),就当报考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专业课水平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北大的复试线竟然低了20分,平均到英语和政治上,一科就大概压了近10分。再例如听腿姐(陆寓丰老师)说好几年全国政治最高分都在黑龙江地区,虽然实力肯定毋庸置疑,但这些考生若在北京地区改卷估计分就要低一些。这里想要说的其实是在参考经验的时候也不要盲目,不同的报考地区很多因素导致在适用上是存在水土不服的。

 

2.努力程度不应该靠时间衡量

 

考研期间有固定的作息,保证充足的复习时间是基本的要求,但是若过度追求今天学习的时间是9个小时还是13个小时就没意义了。因为备考的本质在于对于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而若从复习时间的长度上寻求心理安慰往往本末倒置,这种自我麻痹会导致最后成绩不佳时还执迷不悟,觉得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呀,为什么结果差强人意呢?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学习的天赋,成为日后开启二战或者其他选择的绊脚石。无用功重复再多次都无益于功率的提升,真心问问自己看了一天书到底学到了什么更有意义的多。所以我无法给你们每天学习时间的参考,因为没有计算过,但除了正常的三餐和睡眠时间,我确实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备考中去。

 

3.切莫迷信考研包过机构

 

由于考研大热,有了市场考研机构也是层出不穷,我之前偶然得知清北人政这类学校法学一年考研全程班的平均价格上十万。关于考研机构的作用有多大,我没有报过那些所谓包过班也不好说什么,但大家理智一点呀,至少绝对不到包过的程度。而十几万对于还在求学的我们绝对不是小数目(“新兴贵族们”就请随意),并且迷信机构的作用你甚至会忘记要自己努力,这才是最为致命的。而如果可以靠自身努力和经验指导实现的目标,不必要的代价为什么不避免呢。

 

4.运气是一种意外事件

 

曾经也求教于上岸的师兄师姐,其实我最不想听到的回答就是:我运气比较好。虽然有时候可能只是自谦之词,但是对于在考研大道上舟车劳顿的人们来说有什么任何意义吗?你如果说我看了十遍书,那我可以尽量多翻一遍书;你如果说我的单词量大,那我可以每天再多背50个单词;你如果说我的字特别好看,那我可以花一些时间把字写的更端正。但如果你说我运气好,那我除了多积德行善还能做什么呢?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解释,成功的人往往倾向于把原因归结到自身实力,而失败者总是觉得自己差了一点运气。我不是排除运气的因素,而是说报着侥幸的心理备考觉得这个不会考而轻易放过考点,或是那个考试时应该会想起来而记忆模糊,那么结果应该总不会太理想。运气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只有在事后才有意义,踏踏实实,越努力才越幸运。

 

5.活在自己的时间轴里

 

考研不像高中,那时候我们有定时的考试,有步调一致的同学,要知道自己的复习情况看看年级排名,比某某高几分,比某某低几名,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人形容考研是在黑屋子里洗袜子,全程不知道哪里还带有污渍,只有最终开灯的一刹那有没有用对劲头才有答案。更确切的说,我觉得考研是和别人比谁洗的袜子白,全程看不见别人用的是肥皂还是洗衣液,或者有没有人开外挂偷偷使用了洗衣机!所以说,备考中有参考是很重要的,大家可能会寻找考伴,但大家报考的方向可能不一样,并且小团体间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如果方法不对很可能的结果就是一起互相打气,然后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因此最靠谱的参考是什么呢?就是考研真题需要你达到的程度。针对考试的要求来科学安排进度,然后按部就班,不必理会其他人刷了几遍真题或是背诵了几遍框架,拿着真题时不时比对,朝着满分答案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直至考前,那么你就可以安心自己没有绕过远路。

 

三、打怪升级冒险记(备考纯干货)

 

(一)公共课复习思路和框架

 

关于公共课的准备,最最简单又直白的经验就是政治肖秀荣、陆寓丰(即腿姐),英语丁晓钟。相关的课程和教材大家关注各位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都可以得到全部的信息,关于英语考研经验有单独写过一个经验贴麻烦大家关注丁晓钟老师的微信号可以查看往期,就不在此占篇幅。在这里我仅附上所使用的所有材料以及时间阶段的安排给大家作参考。

 

1.暑期基础阶段(7月8月):

 

政治肖秀荣精讲精练看了三遍:第一遍每天看一章,做配套1000题;第二遍比较熟悉了可以把每天复习的阅读量提高,把1000题的错题再看一遍;第三遍把肖老标出的重点和考点再加强一遍印象;

 

英语将从2001年开始的真题刷了一遍,仔细看解析,弄清楚每一个单词、句子以及考点,同时总结错题;每天清晨到教室先刷200个单词;按时上丁老师的外刊课程积累语料;看丁老师的公众号以及在饭团上翻译句子。

 

2.强化阶段(9月10月):

 

政治上了腿姐阶段的技巧课,跟着把基础知识串了一遍,并且自己做了框架图还总结了一些易错的考点;限制好时间做真题的选择题开始适应政治选择题的考察逻辑;十月份中旬开始做主观题,总结参考答案的得分点。

 

英语继续每天刷单词;上了丁老师的写作练习课开始积累写作语料;二刷英语真题一周解决一张卷,这次除了定时考试适应考试氛围,总结时重点在查缺补漏以及分析出题老师的逻辑,做到能够清楚知道误导项的错误点并得出正确答案;丁老师秋季外刊课拓广一下英语的知识面,也算是考研中的休闲活动了。

     

3.冲刺阶段(11月12月):

 

政治开始使用腿姐冲刺背诵手册,从这一时期开始反复的翻看背诵要点直至考前,遇到记忆模糊的考点再回去翻精讲精练;购买一系列模拟卷练习选择题保持手感,主观题思考一下要点然后比对参考答案;肖大大的形势与政治出版开始复习这一板块;上了腿姐的冲刺课程对答题技巧很有启发;

 

英语抓住近十年的考研真题反复琢磨;英语作文一定要实战,把自己积累的语料分话题按照考试时间的要求认真写好,我到考试前完整写的大作文应该接近20篇;继续上外刊课背单词。

 

最后一星期里,政治就是不断重复腿姐冲刺班总结的考点和主观题,同时做选择题保持状态;英语翻看自己总结的错题和积累的语料,每天花十分钟练练英文字体。整个复习过程中都是按照考研的时间安排来进行,早上学政治,下午学英语;前期政治两小时,英语两个半小时;后期政治两个半小时,英语两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给大头专业课。总的来说,公共课上跟着信赖老师的复习节奏,按部就班就不会差太多,再另外花一些时间来思考自己的错题总结经验。

 

(二)专业课的科学备考

 

1.从输入到输出——框架和背诵技巧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按照基础、强化和冲刺阶段来安排,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这是复习轮次的意义,保证对知识点的认知是在不断深入而不是机械地重复。第一轮的要求是熟悉课本,基础要扎实不能遗漏知识点,重点不在记忆,建议看书的速度快一些(因为读的慢效果也差不多,是记不住的);第二轮的目标是搭建框架(可以买一些笔记参考但是框架和总结必须自己一步一步来),对于需要理解的部分多花一些时间弄明白,结合真题来标注重点;第三轮则是不断重复考点,对于考点+当年热点的知识点一定要进行拓展只看书就不够了。而在每一轮中翻完整本书的次数是不定的,标准就是掌握的程度,如果已经达到考试的要求就可以一遍放过,但遇到硬骨头一定要一遍一遍啃。我不知道我翻了多少遍书,但是熟悉程度能保证即使不是重要的考点我也一定能很快找到书上相应的内容。

 

2.阶段模拟考试——答题要求和时间分配

 

考研一定要主动,主动思考,主动做不想做的事——比如说模拟考。我在暑假阶段每半个月会把这一段学习的内容进行阶段的考试,按照法大的题型事先把题目写在一张纸上,这个阶段的题量还不是完全按照考试时的布局结构,主要是了解自己对知识的熟悉度,而且不至于单纯看书自以为感觉良好一放下书我是谁,我在哪,我都学了些啥?到了冲刺阶段模拟考又是很必要的。这时候模拟考就需要完全按照试卷的题型和题量还有时间来进行,论述题可以采用往年的题目或者根据当年热点改编,一切越仿真越好。你都没有亲自考过试,那就不能强行要求12月末的那场赴约自己能够仿佛考神附体奋笔疾书,时间分配合理,书写布局工整,思路清晰有逻辑,不要满篇错别字已经可喜可贺了。

 

3.对抗遗忘就是不断重复:

 

背一遍会忘记,就算背了十遍一样会忘记,但是用心背十遍的效果怎么可能会和看过一遍一样呢?背诵是一直持续到考研当天都要做的事,到了后期随着考试临近的压力,感觉时间很紧但是背了又忘记而万分焦虑,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时间永远不够用,也不存在等你准备好了再考试,你能做的就是不断的重复,用心去记忆,反复熟悉框架,时间单位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4.专业课热点+考点整理

 

这一块的要求其实属于拔高,但确确实实是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后脱颖而出不可缺少的部分。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框架搭建的完整和逻辑层次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和重复来不断加强的。而考点专门的归纳整理或者说押题说白了功利,实际上却是考生最缺乏又是考试重点考察的内容。押题其实一点都不玄乎,除了一些喜欢重复考察的重点外,有一个最简单的公式:重点+热点=必考点。比如去年的于欢辱母杀人案对应正当防卫相关考点,在人大和法大的入学考试中就从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不同题型进行了考察。但有些热点成为考试真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比如江歌刘鑫案,对应的考点有关管辖,但是除了名词解释考察的意义就没那么大。今年热点中含有刑诉解释出台,后期我和罗同学专门整理了相关专题并经常相互分享好的热点文章,虽然最后法大没有涉及,但人大专业卷的答题有考到相关内容,这说明我们这样的准备思路是符合考试规律的。

 

写在最后的话

 

考试就像一场游戏,懂得规则的玩家如鱼得水。其实不论是背诵名词解释的技巧、简答论述的思路、案例题的得分点,还是热点考点押题,都囿于篇幅无法一一道尽。而经验贴最遗憾的就是只能浅尝辄止而流于表面,但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理解我们的经验和方法,我们俩商量之后建立了人大法大考研答疑群,希望能做的更多(考其他兄弟院校有需要也欢迎大家,尤其是刑法方向!)。近来群里会定时在线,院校的一些信息也能够更快速和靠谱的更新。QQ群号:642208383.本群为短期定时答疑群,将在2019年6月前解散。


 

 

“假想复仇”——

从中大第四被刷到人大第一录取

 

作者简介:

刀笔和先生,本科西南政法大学;2017年以432分通过末代司考;考取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硕士;初试390分,初试第二名;复试306分,复试第一名;总成绩第一名.

 

第一部分:啰哩啰嗦的回忆和感想

 

一、囚徒困境

 

“一年前,2018年4月2日,我收到的是中山大学的候补录取通知。在广州和深圳间穿梭的,是整个黑色四月的迷茫和煎熬。”

 

去年是我第一次参加考研,在末代司考取得了432的分数后,忽然自信心以大爆炸的速率爆棚,在没有了解学校的报录比、初复试内容和评比规则、招生人数的情况下,只因为在报考系统上点击报考本校(西南政法大学)时网络屡屡崩溃,一瞬间怒火中烧,头脑发热便选了个离家近的985——中山大学。说也怪,点击一次就成功了。

 

事实上,我还算是有点小聪明,初试考了413分,第四名。并且复试名单出来后,我发现与一二三名只差了两三分,而之后进入复试的五六七名,都是380分之后,与前四差了三十多分。

 

虽然得知中大只招三人,但我想,面试一直是我所长,赶超前三并非难事,而且就算失常,也不会被别人大幅度弯道超车吧?我想,稳了。



汹涌的狂喜、票圈的猛赞、以及内心深处那一声“稳了”,都让我在准备复试时飘飘然。我并没有再认真了解复试的内容,没有使视角延伸于初试的教义之外,更没有去看过一页被称为“独步学林”的张明楷的“太黄太厚”。甚至面试前十分钟老师让我写心仪导师的顺位,我都忘了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我据守在志得意满、自以为是、初试荣光的堡垒内固步自封,乃至于面试问答时,面对陌生的问题我只能诉诸辩论队里学得的拙劣的口舌之技和那一丁点零星的知识记忆,装出熟稔和严密的分析,来粉饰、掩盖我真实的虚慌。

 

最后的总成绩果然大失所望——虽然我复试成绩确实比初试第一和初试第二两位同学的复试分数都高出了20多分,但是我也被初试的五六名以最高80和最低50的分差大幅度翻盘。

 

虽然总分还是第四名,但后面紧跟着“候补录取”四个字,相比于初试第一、第二那两位同学冷冰冰的“不录取”,竟还透着一丝讽刺性的温情和仁慈——我当然心知肚明,被候补录取的几率小的可怜。

 

那个四月,我回想了一下,几乎是人生的二十二年来,除奶奶去世日子外最黑暗的三十天了。我拼命投递工作简历,来往深圳和广州间,想“宁愿为加班筋竭力疲”,可静坐独处时,半只脚上岸却又摔下水的画面却屡屡侵扰神经;我又想奋而复起,卷土重来,可考研之路漫长且阻,多少蛇虫蚁兽和魑魅魍魉正在前方虎视眈眈?

 

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陷入了囚徒困境。

 

二、复仇之歌

 

事实上,相比于前面提到的冷静清晰的自剖自省,某段时间里我内心最多激荡和充斥的,还是不服气。

 

复试评比规则、面试自由裁量权、还有初试第一第二第四的集体失利的异象,这些都成为了我愤懑不平的靶子。

 

甚至我曾做过许多近乎阴谋论的猜测和推定,还在和别人聊天的话里行间,多有若有若无的诋毁和贬损。可时至今日,身为一名立志终身从事刑事工作的学生,不想也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对一所历史悠久、颇享盛誉的名校进行“有罪推定”。虽然那些话语没有公之于众,但我也要为当日私下因为对中山大学的无端指责而道歉。

 

要怪,只怪自己还没有,起码是一年前还没有优秀到足以让中山大学录取的程度。说实话,今天的我看得很开。

 

但吊诡的是,于一年前那个深陷困境的失败者而言,能够令其毅然决然地忍住创痛掉转头,再去闯一次血与火之路的精神动力,只能是雪耻的复仇臆想——唯有创设一个狰狞的假想敌,想像他施予你身的所有侮辱和折磨,才能以壮士断臂的勇气,咬牙和着血泪,去完成一场越甲吞吴的卧薪尝胆。命运的诘难下,人们需要的恰是日漫里中二式的澎湃激情。

 

而那个身处低谷又企图挣脱囚笼的我,自然而然地让中大来承担了这一份“假想敌”的工作。

 

于是,我咬咬牙,终于在六月份下定了决心,我要二战,并且要考法学里执牛耳的中国人民大学。

 

六月底放弃了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还是真心向那位希望我留下来工作的前辈为我三心二意带来的不便致歉),回到了家中,当时并没有立刻开始复习,而是每天追剧、看点杂书、还报考了因为怕苦怕累而一直没有考的驾照,甚至还承担起了我六岁表弟的幼儿园接送工作。

 

每当有人问我毕业后在哪里工作时,我都无视别人尴尬的回应,微微一笑:“在家里养老(啃老)。”

 

我在朋友圈上写道:“我假装耐心地向亲友解释我的失学和失业,假装从容地开始新一轮的复习和报考,真正痛苦的,是游移在可能再次的惨痛和不断自我认可的悖论中。我跟朋友说,我背负着三重压力——去年考试的荣光和耻辱、七嘴八舌的质疑轻蔑以及筚路维艰的漫漫前路。”

 

房间的两丈空间成了我的一方天地,窗外没有北方漫山红遍的层林尽染和冰天雪地下的银装素裹,唯有岭南一年如一日的灼晒阳光与苍翠植被。可我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时光之轮滚滚,在2018年12月22日这天,我又一次要面对命运进行答辩。

 

三、救赎之道

 

欣慰的是,这次答辩我通过了,二战初试拿了很不错的390分。



相比于上次初试成绩一出来便锣鼓喧天在朋友圈上广而告之,我这次除了私下告诉父母和一些亲友,再不张扬。一是怕像去年那样打脸;二是觉得没有必要。

 

有意思的是,复试报道前一天,在同考人大的朋友在酒店里奋笔疾书时,我却约了另一个朋友去五道口买了一件闷骚的衣服,赞誉其为休闲中不失正式,严肃里不至拘谨,准备专门穿去面试,还跟朋友解释说:“一定要让老师一眼就觉得我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可是朋友不知道的是,之前准备复试的那段时间,除了人大本身的教材,我还细读了两遍张明楷教授最新的《刑法学》;找了人大老师的近十篇论文;还买了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的启蒙》以了解刑法最基本的法哲学和法历史。除此之外,早在出成绩前,我就有意无意地看了许多一直想看没时间看的社科书籍,比如《饥饿的盛世》、《自由主义》、《洞穴奇案》等等,一半出于功利,一半出于兴趣。

 

那时心里想,其实,我岂是想仅仅“看着”像个读书人的样子?

 

而当一切都结束,从明德楼出来时我心中其实有底,甚至冥冥中预感可能成绩还不错。可再高明的神机妙算,也抵不过拟录取名单出来后,面对一个真真实实的第一名的兴奋、狂喜以及感动——初试第二的我因为复试成绩第一,最后跃居榜单之首。

 

尖叫和狂欢的那刻,我想起马薇薇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开满鲜花,一条长满荆棘,我选择难的路走下去,不是天性傲慢,而是对命运谦卑。”

 

或许这就是宿命的索引,因为天性傲慢,因为自甘舒适,我随便地报考了中大,便被随便地放弃;而初中时少年那一句自负而又漫不经心的“我要读中国人民大学!”,却在十年后成了今日快要奔三的青年的箴言。(当然了我还只是二十三岁)

 

于是我想再把目光延长,向岁月回溯,与那个十三岁时立志要读中国最好的人文社科大学的自己相视而对,泪流下来时,我想,我对得起他。

 

现在终于明白,我从未真正将哪个学校当作“仇人”,任何一间高校也绝不会在乎一个小小的我堂吉诃德式的意淫,所谓的“复仇之歌”,不过是鸡汤式的自我感动,是痛苦的失败者声嘶力竭要创造的逆袭幻想,而真正需要被洗刷的耻辱,是自己的无知和自负;并且我知道,最终永恒镌刻在生命里的,恰是与“愤懑怨恨”搏斗的过程中,终于学会了消解愤怒,宽宥过往,以及兜兜转转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怀着对初心的矢志不渝,并默默地砥砺独行。

 

这是复仇之歌,更是救赎之道。

 

第二部分:学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我的学习世界观

 

(一)君子不器

 

我的学习世界观主要源于《易经》的一句话:“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君子不器。”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抽象的规律是本质之“道”,而反映规律的具体事物、具体行为是各有相貌的“器”,君子做成功一件事情,不要模仿表面的具体行为,而应去探寻行为背后的本质、规律和道理,这就是“君子不器”。

 

正如近代之中国,看到西方技术先进则学技术,技术不行则学制度,制度崩溃了才想起启迪民智——这是典型的只模仿行为,而不去探究为什么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文化,这些行为背后能够促进西方的发展的深刻原因。遗憾的是,这种状态,其实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包括考试。

 

尤其自人大17年考研题型改革以来,深刻理解这句话愈发重要。因为人大三年来所谓的“灵活性”题型之所以灵活,正在于它从考察知识点的“器”,也就是知识点的表面的形式,深入到考察知识点的“道”,也即知识背后形而上的原理、本质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什么是人大考研的“规律”?怎么去把握“规律”?这是接下来我要分享的内容。

 

(二)复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上面提到,拘泥于形式而忽视规律的考研现象丛生,以下我列举一二:

 

1.作息、教材、老师以及是否报班等选择都盲从他人。看到高分上岸的同学是五点半就起床,自己也五点半起床;他们选择某个教材,自己也选择某个教材;别人报班自己也报班——这些盲目的模仿,完全忽略了别人做这些事情背后的道理。

   

有人五点半起床,是因为他要那个时候起来才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安排,倘若一个人七点钟起来就可以完成任务又何必五点?又或者一个人必需要四点起来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那么提前一个小时就必须挑灯夜战。教材、老师、报班同理,选择与否,选择何者,标准都应该是学习效率最大化,而非高分考生是不是这样做了。

 

2.复习时不断标记重点,答题时却总是想不到或做错被自己标记过的重点。这是一种更具迷惑性的“拘泥形式”的行为,同学们每逢感到一句话是重点、考点便标记下来,似乎是一种被默认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从来不会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标记这个重点?它对帮助做对题、拿高分的道理和具体的作用在哪里?不清晰这些,就根本无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

 

3.背了记不住;记住了答不好;考查没背过的题目一脸懵。背了记不住是因为不理解知识点的组成部分和逻辑,对大脑而言那段文字就是一堆没有规律的符号堆砌,自然记忆效率低下;记住了答不高分按照一般机构的说法是没有把握答题技巧,但我更强调的是隐藏在“技巧”背后的“道理”,因为技巧依旧是“器”而非“道”;害怕出现超出背诵范围的题目同样是忽视知识点背后的规律,只要掌握了知识点的原理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则可以不变的“规律”去应对千变的“表面”,任题目有万相,也不离其宗。

 

(三)勤于动身、惰于动脑的陷阱

 

我相信许多同学目及此处,便觉头大,想着还不如去找个更简单、更具体的经验贴临摹一二,埋头便学呢,但这恰是考试路上最大的陷阱——惰于动脑去思考规律,却勤于去模仿形式,迷失在自以为身体勤奋的假象中,却弃更重要的脑力思考如敝履。我一直认为,懒得动脑比懒得动身子更为可怕。而所有争先恐后寄托于押中题、考到背的题、闭眼就学的行为,都是惰性的表现,且是大脑怠惰的表现。

 

所以不要畏惧绞尽脑汁地去牺牲脑细胞。人大之路,竞赛的绝不是谁身体上很勤奋,却日复一日做着无用功;而是也许你花的时间不需比人多,却能高效地答题拿分。

 

二、我的学习方法论

 

(一)总述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从“君子不器”的观念出发,我尝试着将备考过程中所有的方法和技巧整理并系统化,并试图去分析每一个方法对落实到高效答题的意义和道理。但我希望大家同样不要拘泥于和刻意追求我的方法,而是去研究我方法内的规律,并推演、内化出自己的道路。

 

(二)学习方法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

 

标准问题是备考路上判断是否做了无用功和走了歧途的“路标”,那就是行为是否有利于拿分?而且要进一步具体分析,如果你觉得有利于,是利于哪个方面?

 

这一点似乎是废话,谁不知道要拿高分才说明方法有用?可重要的是,大多数同学会忽略后半句话“要分析方法之于效果的具体作用”。

 

举例,有英语阅读拿不高分的同学问我,别人推荐他把每篇阅读都默默翻译几遍的方法可不可行?我说,判断可行与否的标准便是,先尝试着这样做,看能不能有所提高;如果有提高,那么进一步分析这个方法为什么帮助提高了分数?它是帮助你厘清了文章的逻辑,还是帮你读懂了题目的陷阱,还是帮你加快了阅读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不能分析到具体的方面,那很有可能你的“提高”只是偶然,而非这个方法的必然效果。

 

因此,一旦判断标准模糊,在“方法”和“效果”间没有建立起直接因果关系,容易使我们陷入“哎,这个方法有效!”但实际上可能是偶然碰到了一道简单的,或者很适合你思维的题的假象,也就使得你在错路中越走越远而丝毫不觉。所以,标准问题,一定要贯穿学习始终,时时用来判断,预防不知不觉沦入歧途。

 

(三)关于公共课(四星干货)

 

二战我的公共课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做客观题时和出题老师心理博弈全线崩盘,但顾及第一次考研公共课拿了“双八”的高分,我觉得我还是有些可行的方法供予参考。

 

首先关于教材和老师,大家参考其他师兄师姐的经验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学习效果的选择即可,在此我不再赘述。但我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关于政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我背了八遍,发现相比于18年许多考题都出自肖的书本,19年的许多试题表达却刻意地避开了肖,似乎有反肖的倾向。

 

对于公共课,最重要的无疑是客观题。对于客观题,不论是政治还是英语(尤其是英语),出题老师必须换着花样设置陷阱、诱导思维才可能产生区分度。这就得出一个结论:不要以为记住了知识点,或是看懂了文章便能做对题。出题人志不在此。

 

因此,提高客观题就可以运用“类型化”的归类方法。先大量做题,并产生大量错题,然后对错题根据导致错误的原因进行类型化的分类。此处就需要动脑回忆做题时思维路径的每一个环节,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与出题人思维不一致的偏差?是根本就没记住或者没看懂这一初始环节就错了,还是看懂了但是被出题人误导了思维?如果是被误导了思维,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做题的那一刻会被误导?出题人进行误导的类型有哪些?

 

这个方法背后的规律和本质在于:当你把这些由于不同原因而做错的题目进行归类,你就能明显发现哪一类错误几率最高,哪一类错误最容易消灭,自己最容易被什么陷阱误导,又该怎么有效避免这类型的陷阱。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有点类似于大数据分析)

 

当然,我这个方法也有弊端。就是容易走火入魔,陷入和出题人不断的心理拉扯当中,且需要高超熟稔的思维技巧和心理战术,一旦偏离丝毫可能就全盘皆输。哪怕18年的心理博弈我赢了,哪怕做肖八平均分能高达44分,但19年在公共课选择题上我还是马失前蹄。所以大家可以尝试并完善,但不要执拗于这一种方法。

 

(四)关于专业课

 

1.专业课答题的优势

 

专业课毫无疑问是备考和拿分的核心,退千万步而言,即便公共课成绩平平,只要专业课出类拔萃依然能平稳过线。

 

更重要的是,专业课的主观题相比于公共课的客观题,有两个得分优势:1.对错之间有裁量的空间,不至于错了分数全无;2.开放性的答题特点导致主观题答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依赖于自己的能力,但凡论证周圆就可以给分甚至高分,而客观题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你能否恰当地放弃自己的思维而去贴近出题人的思维,因此,你对某个选项论证得再天衣无缝,不是出题人想考的就是错,故主观答题可控性更高。

 

所以,一定要最重视专业课!

 

2.专业复习的前期准备

 

(1)人大“七选三”的选择问题。还是那句话,不要盲从他人,选择什么要分析自己对某一科的基础、喜好、科目的内容数量、时间等各种因素而做出最优的选择。我在九月开始复习的时候从大流选择了刑法(本专业一定要选!)、知识产权和民法,把书买回来后才发现民法翻开就头疼故放弃之,并最终选择了更有感觉的诉讼法,哪怕它有两本书(民诉和刑诉)。

 

(2)教材问题。其他科目大家听取某些机构的建议即可(不要盲从!)。但对于刑法需要注意,这几年的题目用人大的蓝皮教材已经完全不够,应当结合法考的知识(主要是德日理论!),最好能完整爬梳一遍张明楷的太黄太厚。当然去了解法考和张明楷的理论不是为了在人大考试中将其当成标准答案,恰恰是当成“不标准答案”,这点下面再详述。

 

(五)备考过程的两根支柱(五星干货)

 

我把“攻克书本”和“完美答题”称作考试过程的两根支柱,两颗核心,两个引擎,并且提出“带着答题的思维去看书”和“带着看书的思维去答题”两个原则。接下来我将阐述怎么“攻克书本”,怎么“完美答题”,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又是什么。

 

1.“攻克书本”

 

(1)轮次问题

如果以“轮”计算,我大概从9月10日开始到12月22日结束,把书本至少翻了六轮。

 

实际上,我喜欢将我这个过程进一步以“部分”划分,一二轮称作“第一部分”,是纯粹的理解知识和联系知识的部分;第三轮称作“第二部分”,是进一步整合知识点,进行“半押题”的部分;将四五六轮称作“第三部分”,是以一些背书的小技巧去完全熟悉书本每个细节的部分。

 

此过程中体现的规律和本质是:学习任何一个庞大而纷繁复杂的学科体系,就像去走一个迷宫。

 

首先,先得从高空俯视,把握它宏观的论证脉络、思维走向(也即第一部分),否则贸然就闯了进去,只能是身在庐山中而屡屡碰壁;

 

其次,在大概理解宏观的走向后,再俯身进入迷宫中,细细探寻每一个角落,把握每一个细节,并不断地重复和熟悉。(也即第二、三部分)

 

最后,当你从宏观和微观都把握了书本,你便能出入“迷宫”于无物,也是真正把一本书读透读薄的境界——但凡说到一个知识点,你便能瞬间明白它在“迷宫里”的定位和意义,连接哪里又通往何处。

 

(2)“第一部分”

如上述,第一部分分为两环——理解书本和联系书本。

 

首先“理解书本”,要做到三个层次:1.明白哪些是重点那些是废话;2.这个重点里的组成部分包括什么;3.这个重点及其组成部分可以怎么在答题中用到?

 

第一层次大家基本都能做到,也就是我在“世界观”部分提及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大多数人都会意识到也能够标记重点,却往往不会深入到第二尤其是第三个层次,即如何为考题服务出发去理解重点。

 

比如法理学中法律解释该章里有这样一个知识点“法律解释的作用”,大家都能够知道是个重点,但是如果考试并不直接问“法律解释的作用”,而是问其他似乎毫无关系的问题,如“如何推进新时代中特法治?”时,是否可以想到,其实法律解释可以成为要点之一呢?

 

因为法律解释的作用里有这样一点“弥补立法漏洞的重要手段”,此时就应该敏锐意识到——这个点可以使“法律解释”回答很多与立法有关的题目,比如怎么完善立法?而立法又是法治的部分之一,因此优良的法律解释还能推动法治!

 

这就是我提倡的“带着答题的思维去看书”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本质和规律在于:理解知识点一定是为做题拿高分而服务的,不要为了理解而理解,要为了做题而理解!

 

然后是第二轮“联系书本”,联系书本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梳理每一章里面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第二、梳理每一章与每一章之间,甚至书本任何一个“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个过程的意义和要达到的目的是:

第一,宏观把握书本的论证逻辑,哪里是它的起点,它又终于何处,期间的论证路径有哪些?也就是我说的“俯视迷宫”的阶段;


第二,为进行第二部分时整合知识点乃至第三部分时背熟书本而准备,因为当你理解,并且发现了知识点内的联系或者点与点的联系,那么记住一个便能顺藤摸瓜记住第二个,不再记住这个忘记那个;


第三,为考题出现背诵范围之外的题目而准备思维索引图,这时你想到一个点便能联想到不同的更多的要点,无须惧怕无话可说了。

 

实际上,理解和联系书本两个环节不是截然对立的,比如刚才提到的“法律解释”能够成为“推动法治”的答题要点,恰恰是因为这二者存在着某种“联系”,是“手段”与“目的”的联系,当你建构了这个联系,你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其实又深了一层。这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联系的过程,或者说,联系本身就是理解的内容之一。

 

(3)“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整合知识点的环节,我称为“半押题”的环节。

 

它的主要工作是在第一部分的工作夯实后,从“带着答题的思维去看书”原则出发,运用联系思维,针对那些看起来零散无关,但一旦考察就可能整合成一道综合型极强的论述题的知识点,把它们整合起来。

 

这种题目在往年人大的考题中出现过不少。比如18年法制史的论述题“清与元对少数民族法制的异同和得失?”这既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论述题、又是要联系不同章节的论述题,还是知识点冷门的论述题,简直是考生的克星!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看书时,有哪些知识点分散在不同章节(甚至书本首末),却因为存在某种共性,或者存在内在逻辑,容易拧成一根线并作为论述的题目形式来考察?我们可以不断整合它们来实现一定程度的押题,能押中最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训练“带着答题的思维去看书”的方法、“整合和联系”的思维,同时还能加深对书本脉络的理解,因此即便出到了没押中的大论述,同样可以处变不惊。

 

因此我只称它为“半押题”,因为纯粹依赖押题依旧是“鱼”而非“渔”,是“器”而非“道”。

 

(4)“第三部分”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背诵环节,大家方法万千,但实际上按照逻辑和关系进行背诵是最高效,也是反过来促进对逻辑和关系的理解的方法。所以只要一、二部分夯实,第三部分是水到渠成,可以不断快速重复的部分。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旁门左道”的背诵方法,比如画图法、抽象具象化法、口诀法,这些都是“技巧”和“器”,大家可以以之辅助,但不要拘泥。

 

总结一下,大家不要害怕进行一二部分花了太多时间,实际上,只要一二部分非常扎实,背诵环节根本就是快速翻书的环节;而如果一二部分没打好基础,之后背的再多可能都是无用功。

 

2.完美答题

 

除了把书本读薄读透,出众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方法是应对人大“灵活考题”的另一利器。如果说“攻克书本”是修炼至上内功,“完美答题”则是通过招式淋漓输出。

 

我把“完美答题”进而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分析题目,一个是逻辑表达。

 

分析题目的一个隐含前提是:题目永远要回归到书本上去,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看到陌生的题目一定不要心慌,要扎根书本!可问题是回归到哪个甚至哪些知识点,怎么回归?

 

这里的一个基本方法是“解剖概念”。

 

第一步:将构成题目的几个“概念”分离出来,去推敲他们可能代表的知识点是什么。


第二步:同时,眼光不要仅着眼于每个“概念”体现的最表面的知识点,还要思考和这个表面知识点相关的更深入的知识点有哪些,可不可以用来答题?这个过程恰恰是刚才提到的第一部分的“联系”过程,又或者是第二部分的“整合过程”。如果在攻克书本时没有理解和联系好书本里的知识、章节乃至任何一个部分,是根本不可能在分析题目时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延伸的!

 

因此在分析题目的时候,只有目光和意志不断地回想书本,在书本这个迷宫、这张大网间来回流转,才能分析出更多的得分点!这就是我提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带着看书的思维去答题!”

 

在分析出要点后,便进行逻辑表达。

 

首先一个基本原则是:观点清晰简洁,放在段首;论证环环相扣,不要重复;结论收尾应铿锵有力,不要已然结论却又开始论述。

 

其次,几个观点之间应该厘清关系,层层递进,不要果在因前,形式在本质之后。

 

最后,对于报考刑法的学生还要学会拓展观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其他专业也是)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摆出一个主流的观点或者某个学者的观点,这是拓展了广度(让老师知道你知道别人怎么认为);摆出来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反驳和不赞同,当然要运用一定的辩论技巧和学术修养,这是平时的积累,但也有套路。这是拓展了深度(让老师知道你自己怎么认为)。这就是我前面提到为什么让大家去了解法考和张明楷的观点,不是为了当成“标准答案”,恰恰是为了当成“不标准答案”。

 

最后的最后!!可谓是论述题甚至是面试问答的一招必杀技,我谓之对问题的破逻辑和拆价值,这招融合了我曾经学习的辩论技巧和大一的法律逻辑学内容,比较艰涩难懂,囿于篇幅我无法在此详述,但有兴趣的同学可进一步入群私聊。

 

当你神游书卷而搜肠刮肚、旋即笔锋稳健层层剖析,并最终一气呵成地勾勒句号时,一次力透纸背近乎完美的答题便终告完成!那么分数,基本都会是在120-125左右。倘若你字迹清晰、文笔出彩,还能旁征博引,引得神来之笔,接近130甚至突破130也非不可能。

 

三、总结

 

其实我深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些想法无法被立刻消化和吸收,亦不希望大家按部就班地跟着我划分的阶段和步骤,机械地复刻备考计划,我只希望我的一些观念能不知不觉地潜入读者的血脉里,并在您奋战的路上,当遇有挫折又或者小有成就,或多或少能从记忆里唤醒这篇文章的某个部分,能使之与你暂时的失败或者成功遥相呼应。那一刻如果能搏君点头“哎,说得还真有些道理诶。”,并最终塑造出自己的方法,助大家梦想成真,方是大功大德。

 

回望全篇,竟洋洋洒洒写了万字有余,却依旧有感许多东西字不能言,许多方法语不能尽。于是我决定与法大的林同学建一个微信群,若大家对其中内容思而不解,又或是兴趣盎然,可以继续联系我等深入追问,不论是心理问题、或是方法的操练、还是对知识的理解,我与林书琪师姐愿意在群里耐心解答。(也欢迎报考其他兄弟院校的同学们哦,毕竟学习的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推荐阅读

刑事法学进阶书单(全面版)

二战北大,我成功了

考研法大经济法:前路未知,但求做最好的自己

司考429+考研:从冰天雪地到水木清华

武汉大学刑法考研攻略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钱玥

本期编辑 ✎田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